|第25期真人图书馆|原新华社高级记者
杨牧源: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2022年9月20日下午,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传媒与艺术学院开展了第25期真人图书馆活动。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云南分社专职编委、视频总监,曾荣获新华社十佳摄像师的杨牧源老师。

杨牧源老师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新闻作品曾获得27、28届中国新闻奖。作为新华社记者代表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七十周年阅兵等重大新闻的采访拍摄工作。在新闻现场见证了一个个中国故事,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
融媒体时代,为青春插上梦想的翅膀
在真人图书馆现场,杨牧源老师回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工作经历:通过看报纸来获取新闻信息,今天的新闻,明天才能看到;传播手段单一,写好稿子需要拿回去编辑打字,打完字进行审稿,审完稿才能印刷出来;当时没有电脑,拍完照片要拿着胶卷去到相馆挑选照片,选完后洗出照片,最后用扫描仪扫出来才可以登上报纸;录像带里拍好的视频,要在编辑器上一个一个地找出能够用的镜头。
如今进入融媒体时代,我们新闻专业有了更多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以及单反相机进行拍摄,用镜头去记录人民的故事,记录中国的故事,然后运用互联网快速传播出去。面对时代赋予的红利,我们媒体人不容错过。

以人为本,追求差异
“拍什么,怎么拍,如何确定主题,如何避免同质化?”杨老师所说的也正是在座新闻专业学生内心深处最想问的问题,很多时候有了条件,却不知如何拍出好的内容。
对此,杨老师举了他拍摄昆明蓝花楹的例子,该视频冲上了当年的热搜。在人人都想着如何把蓝花楹拍好看时,杨老师想到的是拍摄看蓝花楹的人,在杨老师镜头里的行人是那样真实而有温度,视频中展现了人们不同的情感。在蓝花楹下他们肆意地欢笑,他们放慢了脚步,他们深情地相拥……视频中的人没有说任何一句话,却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杨老师提醒,作为新闻媒体人我们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在面对特定场景的拍摄时,要敢于追求差异,另辟溪径,从而避免同质化的作品。

到基层去,锻炼新闻人的四力
在杨老师分享的最后阶段,有同学们积极提问:“杨老师,您在新闻现场见证了一个个中国故事,而我们今天在座的也都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面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提升自己的新闻专业能力呢?”
面对同学的困惑,杨老师告诉大家别着急,慢慢来。先学习好理论知识,把理论融合到新闻实践当中,不断去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做记者没有捷径,需要我们慢慢琢磨,唯有多读、多看、多听、多走。以后有机会要多到基层去,去看看那些冒着热气的生活,去不断磨练自己作为媒体人该有的四力: 脚力、眼力、笔力、脑力。
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第25期真人图书馆活动圆满结束。都说读书即读人,杨老师的记者经历就如同一本书,今天的我们,翻看了这本书;明天的我们,将会把书中的能量延续下去,努力成长为一名能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媒体人。

记者:李雪
摄影:刘畅、何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