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
《刑法》(修正案九)有关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将适用于国考。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
,
要诚信考试,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则
,
切勿轻信各种团伙和个人“助考”的蛊惑以致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
抱憾终身。
教育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查处高考中各类违规行为
,
对于考试不诚信、违纪作弊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33号)有关规定
,
取消其当年报名资格或录取资格,视情节严重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
并将其违规事实记入考生诚信电子档案;已经入学的要坚决取消学籍
。
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处理
。
《刑法》(修正案九)和新修订的《教育法》都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罚进行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教育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查处高考中各类违规行为
,
对于考试不诚信、违纪作弊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33号)有关规定
,
取消其当年报名资格或录取资格,视情节严重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
并将其违规事实记入考生诚信电子档案;已经入学的要坚决取消学籍
。
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处理
。
《刑法》(修正案九)和新修订的《教育法》都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罚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
,
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
,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二)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
,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三) 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
,
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四)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
,
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七十九条 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
由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在考试现场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终止其继续参加考试;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可以取消其相关考试资格或者考试成绩
;
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
;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者答案的
;
(二)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
;
(三)抄袭他人答案的
;
(四)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
(五)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的作弊行为
。
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六条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
,
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也就是手机只要带入考场
,
无论您看与不看,都将视为考试作弊
。
“两高”关于组织考试作弊罪等相关司法解释
2019年
,
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9〕13号,以下简称《解释》)及考试作弊犯罪典型案例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9年4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65次会议、2019年6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
,
自2019年9月4日起施行。
一、《解释》的制定背景
考试是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
。
保持考场风清气正、维护考试公平,事关社会公平正义
,
事关社会诚信与和谐稳定。考试作弊破坏人才选拔制度
,
破坏公平竞争,败坏社会风气
,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
,
考试作弊高发多发,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的有组织的考试作弊活动持续蔓延
,
危害日益严重。为严厉惩治考试作弊犯罪
,
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规定了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代替考试罪
。
《刑法修正案(九)》施行以来
,
各级考试主管部门和公检法机关依据修改后的刑法规定,严肃惩处考试作弊犯罪
。
截至2019年7月,全国法院审理考试作弊刑事案件1734件
,
判决3724人。其中
,
组织考试作弊刑事案件951件、2251人,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刑事案件117件、205人
,
代替考试刑事案件666件、1268人。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
,
有意见反映,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代替考试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较为原则
,
不易把握;另有一些法律适用问题存在认识分歧
,
影响了案件办理。鉴此
,
为保障法律正确、统一适用,依法严厉惩治、有效防范考试作弊犯罪
,
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
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完善,制定了本《解释》
。
本《解释》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
,
对考试作弊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刑事司法职能
,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保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项重要举措。《解释》的公布施行
,
对于依法严惩考试作弊犯罪,维护公平公正的考试秩序
,
培育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
二、《解释》的主要内容
《解释》共十四条
,
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了“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范围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的规定,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代替考试罪的适用范围是“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
《解释》第一条规定“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所规定的考试。具体而言
,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下列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
;
(2)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
;
(3)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注册建筑师考试、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
(4)其他依照法律由中央或者地方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的国家考试
。
(二)明确了组织考试作弊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
,
组织作弊或者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其他帮助的,即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并处罚金。根据法律规定
,
结合司法实践,《解释》第二条设九项对组织考试作弊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
大致涉及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考试类型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涉及面广。故《解释》将在这三类考试中组织作弊的直接规定为“情节严重”
。
二是行为后果
。
《解释》将导致考试推迟、取消或者启用备用试题的明确规定为“情节严重”。
三是行为主体
。
考试工作人员违背所承担的职责组织考试作弊,主观恶性更大
,
故《解释》将其规定为“情节严重”。
四是地域范围
。
组织考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弊的,危害十分严重
,
故《解释》将其规定为“情节严重”。
五是数量标准
。
《解释》将多次组织考试作弊,组织三十人次以上作弊
,
以及提供作弊器材五十件以上的规定为“情节严重”。
六是违法所得
。
从司法实践来看,根据所涉考试的不同
,
组织考试作弊或者提供作弊器材等帮助的违法所得数额相差较大。基于严厉惩治组织考试作弊犯罪的考虑
,
《解释》将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规定为“情节严重”。
(三)明确了作弊器材的认定标准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组织考试作弊罪涉及为他人实施组织考试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的情形
。
基于此,《解释》第三条对“作弊器材”的认定标准作了明确
,
规定:“具有避开或者突破考场防范作弊的安全管理措施,获取、记录、传递、接收、存储考试试题、答案等功能的程序、工具
,
以及专门设计用于作弊的程序、工具,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的‘作弊器材’
。
”据此,通过伪装以规避考场检查并可以发送、接收考试试题、答案的纽扣式数码相机、眼镜式密拍设备等
,
均可以认定为“作弊器材”。
(四)明确了组织考试作弊罪既遂的认定标准
。
从实践来看,组织考试作弊的案件不少在考试开始之前即被查处
,
此种情形之下组织考试作弊的目的未能实现,究竟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还是未遂
,
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经研究认为
,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是组织作弊以及为他人实施组织考试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只要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已经实际严重危害到考试秩序
,
即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作弊目的是否实现不应当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
。
为统一法律适用,依法严惩组织考试作弊犯罪
,
《解释》第四条对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组织考试作弊
,
在考试开始之前被查获,但已经非法获取考试试题、答案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扰乱考试秩序情形的,应当认定为组织考试作弊罪既遂
。
(五)明确了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
。
与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法定刑配置一样,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也设有两档法定刑
。
其中,情节严重的
,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
,
《解释》第五条设七项对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具体而言
,
与组织考试作弊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相似,《解释》也从相关试题、答案涉及的考试类型
,
造成考试推迟、取消或者启用备用试题的后果,行为主体身份
,
多次或者提供人次三十人次以上,以及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等方面明确了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
。
此外
,
为统一法律适用,《解释》第六条规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
,
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试题、答案,试题不完整或者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完全一致的
,
不影响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的认定。”
(六)明确了代替考试犯罪的处理规则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第四款的规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
,
构成代替考试罪,处拘役或者管制
,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为充分发挥刑法的威慑和教育功能
,
《解释》第七条第一款重申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代替考试构成犯罪的规定,即“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
,
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第四款的规定,以代替考试罪定罪处罚”
;
同时,为考虑到替考的情况、情节存在差异
,
所涉考试的类型有所不同,为体现贯彻彰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促使代替考试的行为人悔过自新,《解释》第七条第二款专门规定:“对于行为人犯罪情节较轻
,
确有悔罪表现,综合考虑行为人替考情况以及考试类型等因素
,
认为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
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论处
。
”
(七)明确了单位实施考试作弊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
司法实践中,存在单位实施考试作弊犯罪
,
特别是组织考试作弊犯罪的情形。为依法严惩单位考试作弊犯罪
,
《解释》第八条规定:“单位实施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等行为的,依照本解释规定的相应定罪量刑标准
,
追究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的刑事责任。”
(八)明确了考试作弊犯罪的罪数处断规则
。
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行为人非法获取试题、答案
,
而后组织考试作弊或者向他人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的情形,是否应当数罪并罚
,
存在不同认识。经研究认为
,
此种情形实际上是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应当予以数罪并罚
,
以体现对此类行为的严惩立场。基于此
,
《解释》第九条规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试题、答案,又组织考试作弊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
,
分别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和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规定的,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组织考试作弊罪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数罪并罚
。
”
此外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发布有关违法犯罪信息
,
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
根据考试作弊犯罪的具体情况,《解释》第十一条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考试作弊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发布有关考试作弊的信息
,
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的规定
,
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等其他犯罪的
,
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九)明确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实施考试作弊犯罪的处理规则
。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的规定,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代替考试罪的适用范围限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
但这并非意味着对在其他考试中作弊的行为一律不予刑事追究。为统一法律适用
,
《解释》第十条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组织作弊
,
为他人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
,
符合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犯罪构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十)明确了考试作弊犯罪的职业禁止、禁止令和罚金刑适用规则
。
从实践来看,考试作弊犯罪相当程度存在再犯现象
,
不少罪犯“重操旧业”,故《解释》第十二条专门规定可以依法宣告职业禁止和禁止令
,
即“对于实施本解释规定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
,
依法宣告职业禁止;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
,
可以根据犯罪情况,依法宣告禁止令”
。
此外,考试作弊犯罪具有明显的牟利性
,
行为人实施该类犯罪主要是为了牟取非法利益。因此
,
有必要加大财产刑的适用力度,让行为人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
进而剥夺其再次实施此类犯罪的经济能力。基于此
,
《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实施本解释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危害程度、违法所得数额以及被告人的前科情况、认罪悔罪态度等
,
依法判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