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
上大学,来图书馆,听大师讲历史课。
《春秋左传》有个世人皆耳熟能详的故事:齐国宰相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
“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可见:历史,最讲究的就是其真实性。为此,史家不惜一命。这是中华史家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骨骼、精髓之所在。
被誉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有名言:“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梁启超,国学大师,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理想主义者。
我们来看看梁大师的理想主义历史观。
“吾侪今日所渴求者,在得一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
国人治学,主观太甚,目的过多,绝无纯客观之研究。如治文学,必讲“文以载道”,则“道与文两败而俱伤”。治历史,则“必悬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皆成史家任意处置之“刍狗”,而此恶自孔子罔顾客观,胡撰《春秋》始,流毒千年,至史家“信用坠地”也。
“良史固所以促国民自觉,然真自觉者绝不自欺,欲以自觉觉人者,尤不以相蒙”。故作史必“抑主观而忠客观”,而后有“信史”、“良史”!……
上大学,聆听大师的教诲!
坐标:图书馆三楼,文史类图书专柜。

